中国自动化网为网民提供全面的工业自动化资讯、自动化商务信息。

自动化 > 新闻 >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当前栏目:新闻|发布者:阿坚|来源:自动化网|发布时间:2020-08-18 07:22:02|阅读:

本篇文章2365字,读完约6分钟

5.29%!

这是各省市在年底前仍需消化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减排目标。按照“十一五”期间20%的降耗减排总体目标,完成未完成的1/4目标剩余时间不到3个月。

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好的企业正面临被市场忽视的尴尬,而各省则以简单粗暴的“停电”来冲刺减排目标。

空的减排是巨大的

“我们用新流程取代了原来的减压流程,每年节省95%以上的能源,降低90%的成本,同时实现零排放。”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齿轮”)总工程师曹殿爱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尝到了减排的甜头。

消除压力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应力,即当材料变形时,具有相同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内部反作用力抵抗外力,这种单位面积的反作用力称为应力。缓解压力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温煅烧。众所周知,一个1800千瓦的齿轮箱在热老化炉中煅烧,每天消耗近3000度的电能。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该热老化炉有8个重庆齿轮,总耗电量约为每年1200万千瓦时。重庆齿轮引进了频谱谐波时效技术,他们看到了很大的变化:振动时效缓解了压力,现在每天只需要几千瓦时。曹殿爱说,减排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大好处。

据报道,2009年,重庆近2万吨齿轮焊接件采用了这项新技术。根据中国信息协会发布的计算公式,节约1亿千瓦时意味着节约4.04万吨标准煤和减少10.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曹殿爱告诉记者,仅这一项转化为标准煤就可节约电能1万多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机械产品的用电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70%,与重庆齿轮相同规模的30万至40万家企业正在使用热老化技术。如果他们都转向新技术,节能可达705亿度。

显然,仅在这一领域,空的节能减排已经令人惊叹。

激励机制需要多样化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重庆齿轮一样接受了这项新技术。

目前,这项全球领先的技术仍仅被少数企业采用。北京项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项伯科技”)是频谱谐波老化技术的专利权人。该公司副董事长庞全表示:“我们的客户增长率每年都有几次增长,但与全国相比。超过300万的机械制造企业总数仍然太少。”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在说服更多企业应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项伯科技显然遇到了来自技术外部的阻力。

一位机械加工行业的人士向记者分析说,这项新技术是一种有200多年历史的热老化工艺的替代品。一般大型企业关注的焦点是更换后能否达到原有的工艺效果,测试和演示时间较长。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安全,更喜欢采用旧的流程。“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省市的重点项目上,政府有补贴,不怕花更多的钱。减排不是一个企业的硬性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是,约90%的企业为约10%的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这意味着如果上游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生产标准,下游配套企业根本没有动力积极进行节能改造。

有相当多的企业遇到了与项伯科技相同的问题。杭州桐庐鸿丰新技术新燃料开发有限公司拥有hf燃料乳化技术,平均节油率12.3%,成本降低5%~10%,烟尘污染减排50%以上。但是,其大规模推广的阻力也存在:加油点少,不能推广。现在,他们正在努力进入国家节能技术目录。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重庆江北区机械紧固件生产企业厂长张对记者说,政府应该对一些节能减排的长期投资项目给予优惠政策。“节能减排大多需要技术改造,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长期投资。短期来看,好处不明显,没有好的好处,就会影响我们获得贷款和地方税收优惠。具体利益。”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东吴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林晃也认为,在应用层面应该有更多的激励机制。她告诉记者,振动时效、柴油净化、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已被证明能不同程度地节约电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商业化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国务院关于批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对节能减排评估结果超额完成和完成的企业,由省节能主管部门予以通报表扬;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未完成的企业将限期整改,不允许参加年度评奖和授予荣誉称号,也不给予国家免检等措施支持;全年暂停审批新能源投资项目和新工业用地。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对于这种“表扬”措施,一些中型企业主告诉记者,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的激励政策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他们呼吁,在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不要回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所需的人力物力,而要给予企业多种激励,使节能减排同时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相关报告

碳税还是碳市场?[/s2/]

近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在首届超融低碳经济峰会论坛上表示,由于企业生产中节能减排难以实施的尴尬,应考虑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行业征收碳税。

然而,征收碳税只是一种选择。也有人建议,企业应该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从碳减排配额交易中获利,从而促进企业自主减排。

“碳税似乎很容易实施,但也可能是穷人补贴富人。如果形成碳交易市场机制,可以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节能减排。”据北京中创碳投资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介绍,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碳交易的基础是确定企业能源消耗的基础数据。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积累阶段,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交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认为,企业要想有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内在动力,首先要确立企业的具体减排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碳减排交易的基础。

据记者介绍,在北京,一家节能技术开发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积累碳交易基础数据的可能性。据悉,该企业计划集中收集其所服务企业的碳减排配额,并在未来代表这些企业在环境交易所进行集中交易。由于其在数量上的优势,它在交易条件和交易定价方面具有优势。如果能够实现,即使是减排较少的单个企业也可以参与交易并从中获益。“如果这种收入能够实现,将是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实际动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自动化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文章,应在授权领域内应用,并注明来源为:“自动化网”。。

标题:减排空间巨大 激励机制尚需多元    地址:http://www.mingkongzdh.com/article/3191.html

相关推荐: